据统计,目前青岛市已登记编码非道路移动机械4.4万台,其中国一及以下机械约占4%。如果全部淘汰换新,成本较高,也造成资源浪费。为解决这部分机械的污染排放问题,青岛市于2021年在部分重点区(市)和企业试点,首创以“改”促“治”新模式,鼓励企业为具备改造条件的国一及以下机械更换国三发动机,以较低的成本,实现了污染物大幅减排。
青岛港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大港分公司是参与升级改造试点的企业之一。公司42台国一机械通过更换发动机升级为国三排放阶段。公司安全技术部副部长孙勇介绍:“通过升级改造,公司老旧机械排放状况明显改善,作业效率大幅提升,设备运行故障率也显著下降。这些机械如果全部购新需要花费近5400万元,而升级改造只花了280余万元,经济成本节省了95%。真是既经济又环保!”
升级改造后的机械能否实现持续稳定达标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升级改造工作是否适合全面推广?近日,青岛市生态环境局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对大港分公司升级改造后的卸船机、轮胎吊车、门机、吊车、叉车、拖车等多种机械进行了监督性抽测,其不透光法烟度值远远优于禁止使用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区域的排气烟度限值。
青岛市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副支队长宋敏介绍:“我们去年在重点区(市)和企业探索开展非道路移动机械升级改造试点工作的时候,心情是比较忐忑的。经过一年的试点实施,升级改造工作减排和节省成本的效果非常明显。这给我们在全市范围内具备改造条件的非道路移动机械中推广这项工作提供了信心。在试点工作中,我们倾情服务,助力降碳,交出了满意的答卷。”